又是一年三月三,记忆的潮水漫过心田,一座山的轮廓在心底渐渐清晰,它就是吧咪山。儿时的我,对它满怀憧憬,每一次奔赴吧咪山的行程,都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。
那时,通往山上的路远非如今这般平坦。从家中出发,我和小伙伴们一头扎进充满未知的小径。起初,我们沿着羊肠小道进入树沟,沟里枣树、榆钱树错落有致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,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。我们在光斑间蹦跳穿梭,清脆的笑声在树林间久久回荡。
紧接着,从上大滩出发,我们踏入神树沟。小时候,轮到我家放驴时,常与其他队合作,两人赶着四五十头驴和骡子前往神树沟。那片沙沟是我们儿时纯真记忆的温床。沙沟蜿蜒曲折,我们的脚步在软绵绵的沙子上留下串串脚印,每一步都像是与大地亲密相拥。虽然路途漫长,可我们心中满是新奇,脚步轻快得如同小鹿。
一番兜转后,我们终于来到大坡岘。那陡峭的山坡,像一头沉睡的巨兽,让人又爱又怕。大家手脚并用,艰难攀爬,粗重的喘息声与相互鼓励的话语交织在一起。当登上坡顶,连绵的山峦尽收眼底,一种征服的豪情涌上心头。但从大坡岘到吧咪山道观,还要穿过一段崎岖山路。常言“上山容易下山难”,短暂休息后,我们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,吧咪山终于出现在眼前。
吧咪山道观被三座山紧紧环抱,山峦叠翠、云雾缭绕。站在吧咪山顶,沿着蜿蜒的山路下行,才能抵达这座神秘的道观。这里气候干旱,野生树木大多纤细,但有一棵松树已有五百年寿命。相传,金华娘娘手持线杆,行至吧咪山时,线杆上的麻绳刚好放完,于是把线杆插于此地,故这棵松树又名“线杆松”。粗糙的树皮上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沧桑。我们常常围在树下仰望,想象着它经历过的狂风暴雨。松树旁,一股手指粗细的清泉潺潺流淌。神奇的是,四面环山之中,唯有此处有这股清泉。每次来到这里,我们都会净手,再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,旅途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。
传说吧咪山的带雨菩萨金花娘娘,庇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每逢庙会,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前来祈福,袅袅香烟在道观周围缭绕。那时的我虽不太理解大人们的信仰,但看着他们庄重的神情,也不禁跟着认真起来。
在道观附近,我们这些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。偶尔看到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,便会兴奋地追逐,笑声惊飞了栖息的鸟儿;或是蹲在草丛边,寻找可以食用的“草瓜”;又或是观察那些不知名的小虫子,探索它们奇妙的世界。
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,我早已长大成人。但每当忆起儿时攀登吧咪山的经历,心中依旧涌动着温暖与感动。那些曲折的山路、古老的松树、神秘的道观,还有金花娘娘的传说,如同熠熠生辉的珍珠,镶嵌在我记忆的长河中。吧咪山,它不只是一座山,更是我童年的精神港湾,是我心中永恒的圣地,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,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