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 3 点,在八景 20MW 光伏电站的升压站,月色清冷,运维主任钟声的手电筒光束在 SVG 装置界面上轻轻跳动。站外 18 台升压变沉默不语,钟声望着后台监控界面上“0.18” 的功率因数数据,心情沉重,过往每月因功率因数过低而支付的力率考核费用,像一把沉重的枷锁,压在这位光伏运维人的肩头。
作为拥有8公里输电外线的电站,八景电站白天是“阳光银行”,18 个发电单元将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电网。然而,夜幕降临,光伏停止出力,升压变便成了“耗电黑洞”,空载时变压器的励磁电流产生大量无功功率,36 台逆变器运行中被动吸收感性无功。钟声带领团队连续 10 天蹲守 SVG 设备室,记录下夜间7点至早上6点的负荷曲线,发现有功功率趋近于0 时,无功功率却在0.2Mvar上下剧烈震荡。
钟声深知,功率因数低的根源在于无功补偿不足。他调出 SVG装置的历史数据,这台运行近 10 年的设备,逻辑程序依旧停留在“日间模式”,白天光伏满发时能精准补偿谐波,可到了夜间空载时,因缺乏负荷变化预判,陷入了 “补偿盲区”。钟声手绘的思维导图铺满办公桌,从空载损耗到有载吸收,再到所需补偿等一目了然,还发现主板老旧,原逻辑按固定间隔调节,跟不上夜间负荷骤变,且未建立专项控制模型。 为攻克难题,SVG 厂家工程师远程协助,八景运维组白天,守在 SVG 机柜旁监测数据;深夜,逐行调试代码。当发现原程序无功阈值设定过低,钟声果断决定调整逻辑,将其改为 “按实时无功斜率动态调节”,并新增“夜间空载模式”,当有功功率低于5%额定值时,自动切换至精准补偿算法。运维团队进行了72小时连续测试,记录300多组对比曲线。 破晓时分,最后一次程序升级完成。钟声屏住呼吸重启 SVG 装置,无功功率从-0.21Mvar骤降至0.03Mvar,后台功率因数数字稳稳跳上“0.86”。这一跃,凝聚着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,也让电站每月减少电网考核费用近1.3万元,预计每年节省电费16万元,更建立了“负荷预判-动态补偿-效果追踪”的全周期运行模型。 八景电站的运维团队,用10天时间完成了从问题诊断到方案制定再到程序迭代的全流程攻坚,他们守住的是绿色能源背后的光明与希望,是每一丝电能的高效传输。